找到相关内容664篇,用时6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法师答:何谓生忍、法忍、无生法忍?

      法师答:于恭敬供养中,不生憍逸,于嗔骂打害中,不生怨恨,是名生忍。 于寒热风雨饥渴等法,于恼害之时,能安能忍,不生嗔恚忧愁,是名法忍。   把心安住于不生灭的道理上,忍就是把心安住于道理而心不动的意思。诸法的本性,即是真如实相,原无生灭,故曰无生法忍(梵语anutpattika-dharma-ksanti)。谓菩萨于无生之法,忍可忍乐,了知诸法之相,而不住诸相,无取无舍,无得无失,不动

    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4073112268.html
  • 法师答:佛教请问“供养”的定义如何?

      法师答:供养即是奉养的意思。对上含有亲近 、奉事、尊敬的意思;对下含有同情、怜惜、慈悲、爱护的意思。   对上而言,供养佛(梵语buddha)、菩萨(梵语bodhisattva)、声闻(梵语sravaka)、缘觉(梵语pratyeka-buddha)、乃至僧宝、师长、父母、前辈等等;含有恭敬、报恩、奉献之意义。对下而言,晚辈、同道、弟妹、朋友、亲戚、同事等;含有关心、结善缘、爱护之

    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4225112283.html
  • 法师答:佛教何谓“龙华三会”?

      法师答:在经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,弥勒菩萨(梵语Maitreya)将示现在华林园,龙华树下成道,开三番法会,度尽上中下根的众生。   佛说弥勒下生经云:“尔时弥勒佛于华林园,其园纵广一百由旬,大众满中,初会说法,九十六亿人得阿罗汉(梵语arhan);第二大会说法,九十四亿人得阿罗汉;第三大会说法,九十二亿人得阿罗汉”。这就是佛门常说的“龙华三会&...

    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4425912308.html
  • 法师答:修行之人,何以要断爱欲?

      法师答:六道众生所以不能证得菩提(梵语bodhi),就是不知爱欲自性不可得,因此,无止尽贪求爱欲,因爱欲故造业,因造业感召轮回之报,是故,修行者必然要断爱欲,普得清净自性之彰显。   佛说四十章经云:“人怀爱欲不见道者,譬如澄水,致手搅之,众人共临,无有其影者,人以爱欲交错,心中浊兴,故不见道,汝等沙门,当舍爱欲,爱欲垢尽,道(梵语marga)可见矣!”

    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09535212331.html
  • 法师答:佛教界所用的法轮标志,何以为三个轮?

      法师答:法轮(梵语dharmacakra,巴利语dhammacakka),谓对于佛法之喻称。法轮之由来,乃由八正道(正见、正思惟、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、正精进、正念、正定)所组合,表征八项圣者的道法,修此八正道,可证得阿罗汉果乃至佛的果位。   三个法轮具足著三法印,行道者依此三法印辗破三界之见思二惑,因而断三界,脱六道,此法轮永远不休不止!

    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0124612349.html
  • 法师答:舍利是什么东西?何故而有?

      法师答:舍利(梵语sarira)。金光明经云:“舍利者,是戒定慧之所薰修,甚难可得,最上福田(梵语punya-ksetra)”。   佛、菩萨、阿罗汉(梵语arhan)、高僧等,圆寂后烧之,每凝结有舍利、或珠、或如花、白色为骨舍利,赤色为血肉舍利,黑色为发舍利,亦有杂色者,则系综合所成。此是生前依戒定慧薰修而得,无量功德所聚。若是佛舍利,世间无物能坏之,菩萨

    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3502412463.html
  • 法师答:出家人袈裟偏袒右肩是何意义?

      法师答:袈裟(梵语kasaya),意思为不正色,坏色、不美而浊之色。或称福田衣、幢相衣、离尘衣、无相衣、解脱服等等之称。十方三世诸佛示现人间,皆以大丈夫相而出家证道,所著袈裟一律偏袒右肩,乃至代代相传之出家僧众,亦以偏袒右肩而著袈裟,何以偏袒右肩呢?这是一种象征性的意义,代表十方诸佛所证悟实相诸法,若有佛陀来示现教化众生,应以右肩荷担神圣大法,以延续而不断故,诸佛如是,代代出家僧宝亦如是

    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7152712591.html
  • 法师答:佛教常提及“言语道断”,其真义如何?

      法师答:言语道断(梵语sara—vada—caryoccheda)。赞叹真理深妙不可说之用语。又作言语道断、言语道过、名言道断。常与‘心行处灭’一语连用。   六十华严经卷五云:“远离取相真实观,得自在力决定见,言语道断心行处灭。”   大智度论云:“言语已息,心行亦灭。”即多表示第一义

    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7500812633.html
  • 法师答:何谓有功用行?何谓无功用行?

      法师答:有功用行(梵语sabhoga),指假藉身口意之动作,而修习无相观。也就是不能任运修习无相观,尚须藉方便加行者。   若不假藉身口意三者而修行,于自然而然之状态下,任运自如者,则称为无功用行(梵语an-abhoga)。   于菩萨十地中,七地以前之菩萨,未能自然而然地修习无相观,必须藉努力加行方可修习,故称为有功用地。   此外,天台宗以别教之初地以前,及圆教之初住以前为有

    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1075112926.html
  • 法师答:学佛为什么要亲近善知识?

    法师答:善知识(梵语kalyanamitra)。指正直而有德行,能教导正道之人。善知识能懂得世法与出世间法融通无碍,若亲近善知识可引导我们走出三界的窠臼,由迷而悟,由苦而乐,由凡而入圣,因而证悟菩提,免受六道沉沦之苦。因为善知识是世间的大明灯,是六道众生的导师,是苦海中的宝筏,善知识是痛苦中的甘露,是转凡入圣的大法将,若欲赞叹善知识之功德,穷劫不能尽。

    法师

    生活|学佛|因果|诚敬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8/05/22381224803.html